血溅13号警署,最佳精选数据资料_手机版24.02.60
- 体育
- 2025-02-10 10:57:31
- 5
如何评价美国电影《血溅十三号警署》?
现在的电影很喜欢给反面角色加一点人性光辉。《王牌罪犯》里的林奇便是如此,一个江湖大盗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被传颂的对象,某种程度上说是人性善恶标准模糊导致的。身份是社会属性,人性的善恶才是自然属性。不论上帝赋予自己何种社会属性,你自己的自然属性基本处于恒定的。如果参悟这个道理,再看《血溅十三号警署》里离奇的警匪关系,也就有了可站住脚的依据。其实,是非的标准,上帝也没说的那么肯定。
一、黑吃黑
1976年的旧版《血溅十三号警署》中,出场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种。第一种是警察,以毕少普为首,他受命前去看守一个即将废弃的13号警察所。事发时,与他同在现场的还有两个女文员,和若干看守人员。第二种是黑帮,他们之所以要挑起事端,是源于前一天夜里,六名未成年黑帮成员被警方击毙,他们发誓要为同伙报仇。于是,他们召集了一大批的黑帮分子,一路上乱杀无辜,直逼13号警察所。第三种人是无辜群众,以小女孩和她的父亲为主。他们仅仅是开车经过的路人,却被黑帮分子拿来当做牺牲品,小女孩当场击毙。她的父亲为了报仇,打死了一个黑帮成员,最后冲进13号警察所寻求庇护。第四种人是囚犯,以拿破仑·威尔逊为首。他们需要从原本的囚禁地转移到另一个监狱,但途中有一个囚犯生病,囚车不得不停留在13号警察所。
这原本是四种毫不相干的角色,却因为共同的地点:13号警察所,而产生了不能割裂的关系。但不难发现,前三种人物,从他们的身份和行为中,已经让人明白各自在影片中所处的立场。唯独最后一种人,他们的身份和他们所做的事情却大相径庭。拿破仑·威尔逊在监狱里被监狱长各种欺凌,但显然他也不是好惹的主儿,逮到机会就会报复。按理来说他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,可是当警察所面临另一股敌人势力时,罪犯和警察破天荒的站到了一起组成了抵抗同盟,共赴枪林弹雨,保卫13号警察所——这不就像是当年国共两党合作,或者是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那样吗?当然,我知道这样的比喻不太恰当,但就像历史课本里写的那样:“它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,最大限度地孤立了侵略势力。”这未尝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
影片的导演约翰·卡彭特,刚出道时大多拍摄都是低成本B级片,在小片里混迹多年后,他的电影反倒有一种强烈的大将之风。这部《血溅十三号警署》的故事脉络有如霍华·赫克斯的《赤胆屠龙》的影子,而在片中也多流露出西部片的遗风。在警察局里,毕少普不断朝窗口开枪,而外面的黑帮分子前仆后继的朝窗子里爬的那一幕,俨然是西部勇士在保卫他的领土。虽然囚犯们也为保卫警察所立下了汗马功劳,但显然这与人们的传统观念上的警匪关系相悖,只能套上反类型片的名号存档。
二、自相残杀
原版的故事情节设置,为警匪片类型铺开了一条路。而2005年的翻拍版在此基础上,再拓宽出一条路,将黑帮分子变成了另一个群体:警察内部的黑帮势力。其实这个安排是有证可循,美国部分警察与黑恶势力勾结早已经公开的秘密。他们从黑帮手中牟利,两者互利互助,相互依存,令人不齿。在影片中,这群恶警察势力试图将囚犯灭口,以此掩盖他们的罪恶行径。警察就利用这些囚犯当做人质,抵抗这些恶警察的入侵。于是我们就看到,警察势力联合囚犯,共同对付另一群警察的奇特场面。
好莱坞向来喜欢改编,改编的目的无疑是利益。2005年前后的畅销大片几乎一半以上都是翻拍,包括《十四罗汉》《史密斯夫妇》等等。改编的好处在于省事儿,它总比重新在脑海里凭空捏出人物关系、故事架构要容易的多,但弊端是,稍不留神就成了鸡肋。本片的导演让·弗朗西斯·瑞切显然知道现在的观众想要什么,“现在的观影意识,已经完全摒弃了简约、适力的叙事原则,悬疑、暴力、阴谋、罪恶交织、视觉冲击似乎更能吊起现在人的兴趣。”
美国编剧罗伯特·麦基曾说过:“要在讲得精彩的琐碎故事和讲得拙劣的深奥故事之间挑一个,观众总是会选择讲得精彩的琐碎故事。真正的好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,一个长达两小时的比喻。” 所以翻拍的《血溅十三号警署》选择了贴近现实,更加尖锐的矛盾做影片主线。黑吃黑的故事已经不新鲜了,而当警察打警察,这不就能调动观众的兴趣了?谁让美国这个国度的包容性如此强悍呢!可惜,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,2005年影片上映之后,口碑和票房一样奇差无比,看来聪明反被聪明误,又一根鸡肋就此诞生。
电影《血溅13号警署 Assault on Precinct 13》,2005年上映,由法国巴黎让-弗朗索瓦·雷切 Jean-François Richet导演,豆瓣评分仅6.8分。
电影《血溅13号警署 Assault on Precinct 13》
初看片名,觉得这是一部滥俗的枪战片,但由于美国B类片常有惊奇之作,所以也便拿来看看,没有料到此片可以说比一些大片毫不逊色。
仅看故事梗概,我想许多人会错过此片的。故事讲述了卧底探员杰克·罗尼克(Ethan Hawke 饰)为执行任务期间两位搭档的身亡而自责,于是调离了原岗担任13号警署的警长,心理医师艾丽科斯定期为他辅导,但杰克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掩饰苦闷。新年夜里,大雪骤降,13号警署只有杰克、老警员贾斯帕和秘书爱丽丝三人值班,新近落网的黑帮头目毕绍普(Laurence Fishburne 饰)与另外三名罪犯正在押解的途中,由于大雪封路,押解车拐入13号警署暂歇,艾丽科斯也不得不滞留警署。两名押解警加入了庆祝新年的小型聚会,突然之间形势急转直下,押解警中弹身亡,数十名武装人员包围了13号警署并切断了杰克等人与外界的联系,杰克从入侵者的身上搜出警员证件,发现对方是长期与毕绍普合作的警队败类,现在为防止事情败露欲杀人灭口,杰克只好借助四名犯人的力量,和全副武装的警队败类们展开连番激战。
这样一个关于警察黑帮的故事在美国影片中遍地都是,所以单以故事梗概来说真是不值一提,另外,如果说这是一部动作片,毫无疑问,与那些大片更不在一个档次上,所以,看片的初衷基本上是属于闲来无事的心态。
万万没有想到是此片的精彩之处,往往是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,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及能量,就像是讲人性的本质,此片中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首先是警长,八个月前由于执行任务而失去了两个搭档,内心中处于挣扎的状态,整日里吊儿郎当以酒精药物麻痹自己,按照心理医生的评估,已经不适合做警察了。然而在面对突然发现的事情,他表现出了作为一个警察的应有责任,不禁让我想起了《正午》中的那个警长,绝境中坚持原则,不向黑暗力量妥协。从另一方面讲,他没有正午警长那样显得高尚,他只是为了活命,尤其为了让自己的下属们都活下来,这是责任,也更是他对八个月前那次失败的赎罪过程,这意味着他将失去生命,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,才能突显生命的伟大。
影片《正午》
影片剧照
其次说说那个匪首,这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,若不是警长坚持原则,他早已死了。但在这种危机的时刻,警长只得给他一个机会,自救的机会,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理由了。但就是这种自救,令他感受到了警长了信任,所以他也坚持到了最后,杀退匪徒,与警长并肩作战,甚至有机会逃跑的时候也没有选择弃警长而去,而是义无反顾地解救了警长。这是一个典型的识时务,重承诺的罪犯,当然他不会因此而失去杀人魔头的称号。
影片剧照
老警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。即将退休了,突然在新年之夜遇到这档子事情,有心将罪首交出一了百了,但却遇到个坚持原则的警长,所以只好同共对敌。没想到警长竟然放出几个罪犯,令他十分气恼,偏要让这些罪犯回到牢里去。这样看来,他也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,但错了,原则在生死面前变得十分无力,尤其这么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警察。他的原则立即送给了警察黑帮,背叛,在一瞬间,但这足以致命,足以保住自己的性命。
上述三个人可以说是本片的主要人物,但最令笔者痛心的是那个心理医生。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女士,一个并不难看的女士,而是因为她的命运。心理医生无意中被困在13号警署中,从来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,她被吓坏了。一个弱女子,在这种情况下不被吓坏了才怪呢。但就在搬请救兵的瞬间,她突然鼓起了勇气,决定要冒险。如果说这是一时冲动的话,那么当她被抓的时候,面对枪口,她却表现出一幅勇敢的姿态。在这里,笔者虽然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,但必须承认,导演这样的安排是残酷也是不脱俗的,是区别于滥片的主要一笔。就是女医生的死。跪在地上的女人,被一枪毙命,绝境就是如此简单,即便是女人,也没有留下半点同情。这是违背观众心愿的一笔,但它的震撼力却是如此地强大。女医生的勇敢在绝境中显得是如此地无助,而警长的勇敢真的可以成功吗?
影片剧照
药品,酒,警长的自责,在女医生死后被彻底抛弃了,一个真正勇敢的人站了起来。影片是群相的,不但上述几个人形象极为丰满,连那几个小罪犯的性格也表现得无遗,正因为如此,片中充满了内在的张力,各种各样的矛盾随时都有可能暴发。警察与罪犯势不两立的对峙,自私地逃命还是共同抗敌,坚持还是放弃,这一切都是模糊的,同时也是清晰的,似乎那界线只在一念之间。信任与背叛,在这一念之间也上升为本片的主题。警长与匪首间的信任,警长与手下人之间的信任,甚至包括偷车贼与众人的信任,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极为强烈的审视着剧中的每一个人。当老警察背叛的时候,是那么的出人意料又是如此的合乎情理。在这个时候,背叛显得是如此的可怕,因为信任随着背叛已经完全丧失了它的尊严。但紧接着,导演让警长与匪首之间的信任弥补了这样的缺失,信任的重归显然已经超越了本片的故事。警匪本来就只是故事的框架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是真正的令人感到无比欣慰的东西。随着过多警匪片的产生,为了寻求突破,有人在故事上做足了文章,曲折而神秘。但本片算是一个例外,故事并不另类,但表现出来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足够紧张,这也许就是本片一个最大的成功所在。